资讯 果业动态 媒体聚焦 果品消费  梨文化 技术 整形修剪 虫害防治 贮藏加工
 梨园 梨园管理 花果管理 采后管理 服务 专家 新品种 新技术 标准化生产
中国梨产区 首页 | 河北 | 山东 | 河南 | 湖南 | 湖北 | 辽宁 | 吉林 |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基地建设  
      行业资讯

中国梨都砀山

分享到: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9/10/10 20:31:48
 

  

  砀山城市名片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国务院公布的对外开放县、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平安县”、安徽省直管县试点、砀山酥梨种质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
  砀山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大京九、京沪铁路、连霍高速、105、206国道擦肩而过。全县辖13个镇,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总人口95万。
  砀山素有“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闻名于世,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堪称世界之最。砀山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占全国梨总产量的八分之一,系全国水果生产10强县之一,是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砀山酥梨以果实硕大、黄亮美观、皮薄多汁、祛热清痰、酥脆爽口、香浓味甜而驰名中外,被历代医家称之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砀山酥梨连年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九三年获泰国国际博览会“龙马金奖”,九五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鉴定,获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远销美、澳、东南亚和全国各大中城市。
  砀山历史悠久,因芒砀二山得名。秦设三十六郡,砀郡居其一。这里是五代梁王朱温故里,又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这里有明代大将薛显墓,有留下唐代诗仙李白足迹的宴嬉台,有远近闻名的清真寺,有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她以3000年的文明史而铸就了一颗璀灿明珠镶嵌在黄淮平原上。
  梨都砀山正成为黄淮海大地新的旅游热点,别具一格的梨乡风光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春天是花的海洋,秋季是果的世界。境内“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境”、“梨树王”、年过百岁的“老梨树群”、再加上碧清庄园、突山风景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带和万亩精品酥梨生态旅游观光园等自然景观,将这块沃土装点的妖娆无比。
  “十一五”时期,砀山县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林果富民、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全民招商和全民创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奋力争崛起、实现新跨越、建设新砀山,使各项工作步步上台阶、年年有发展,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崭新砀山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基地 深加工 强科技 拓市场
  “四步联动”打造水果第一大县
  金秋时节,走进“梨都”砀山县,到处是果的世界,也预示着梨乡农民又迎来一个丰收年。近年来,砀山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水果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建基地、深加工、强科技、拓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实现了产业良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砀山县有“中国梨都”、“水果之乡”的美称,“林果优先”是这里经济发展的原则。目前全县形成了以良梨、唐寨、果园场、园艺场等10个乡镇(场)为主的30万亩精品砀山酥梨、以玄庙、赵屯、官庄等8个乡镇为主的20万亩日韩系列新品种梨、以葛集、周寨等5个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苹果、以砀城、李庄等7个乡镇为主的10万亩黄桃及优质杂果等八大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全县各类水果发展到70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其中梨产量超过110万吨,占水果产量的73%,居全国县级首位。
  科技是提升水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该县实施了国家科技部“砀山酥梨产业化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引进中外梨新品种43个。先后引进推广花芽移植、简化修剪、水果套袋、性诱剂和频振灯等先进实用技术29项,完成国家部委、省、市水果科研课题14项,建成无公害精品水果示范园422个、示范推广8万亩;酥梨、黄桃、红富士苹果等修剪技术示范园206个、示范推广30万亩;果实套袋丰产示范园66个、3.2万亩。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其中,砀山酥梨简化修剪、果实套袋使果树实现稳产高产,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亩收益达到2000多元。
  该县还把培育后续产业,延伸产品附加值作为促进水果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果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果品就地转化升值。目前,全县水果产业化省市级龙头企业已达到18家,建成果品饮料灌装、原浆加工、罐头、制罐等现代化生产线36条,年水果加工量已达30万吨。汇源集团、海升果业、熙可公司等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入驻该县后,全县年加工能力将达到50万吨,水果加工业年实现增加值2.25亿元,全县直接从事水果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达3.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3亿多元。
  水果的产量、质量有了保障,畅通销售渠道,实现销售衔接的工作也同时展开。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水果经济合作组织66个,吸收果农1.2万户,带动果农6万余户。建成李庄皖北水果批发市场、砀城镇水果批发市场、程庄镇王屯西瓜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12个、产地批发市场72个,发展成规模的水果购销组织64个、水果营销经纪人6800多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水果销售办事处38个,全县从事水果运输、销售等有关产业农户达4万余户,每年向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鲜果及其制品20多万吨。
  30万亩精品酥梨喜获丰收外销旺
  2008年遭受百年不遇炭疽病重创的砀山酥梨今年又恢复了勃勃生机。9月12日,笔者在砀山县酥梨主产区的果园场、园艺场、良梨镇、葛集镇等处看到,黄亮形美的果实挂满枝头,梨农们正在紧张地采摘酥梨,装箱外运。据该县酥梨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总农艺师黄永丰介绍,砀山今年30万亩精品酥梨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亩产量不低于3000公斤,鲜果上市销售价格每公斤1块钱以上。
  去年大面积砀山酥梨发生炭疽病,全县梨农损失达9.3亿元。病虫害发生后,砀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方面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专家教授来砀对酥梨病虫害防治集中把脉会诊;一方面组织专家,设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点,提出防治方案。去冬今春以来,该县在果区重点落实了刮树皮、清理果园、修枝打杈、清沟排水、树干涂白等5项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病菌的越冬基数。在今年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县里召开了3次全县镇、村、村民组干部大会,落实了防治方案和统防统治。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90%以上的果园酥梨长势喜人,并陆续进入收获期。砀山园艺场三分场职工周全星,他家种植的10亩梨园去年基本绝收,由于今年防治得当,病虫害完全控制,亩产量在3000公斤以上。葛集镇高寨村村民刘金库,今年参加了一诺水果专业合作社,他家7亩酥梨由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按标准化操作,酥梨刚采摘上市就卖上了每公斤1.2元好价钱,预计7亩梨园今年可收入2.2万元以上。
  据了解,今年砀山酥梨由于实行现代农业果树标准化精品果园管理,按标准化进行操作,实行统防统治,全县30万亩精品酥梨喜获大丰收,特别是酥梨外销形势看好,从8月底到现在,仅砀山园艺场就出口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优质商品果100多万公斤,出口创汇收入十分可观。
  规模以上水果加工企业产销两旺
  眼下正值砀山县10万亩黄桃上市销售的旺季。日前,笔者在东城工业区区内几家水果加工企业看到,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排列整齐的黄桃罐头,从传输带上源源不断地进入包装箱。“我们这里一年到头都是这样的生产场景,金融危机对我们产品出口影响不大,随着经济逐步回暖,我们的产品更畅销啦。”宿州科技食品公司总经理娄德富在介绍公司情况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宿州科技食品公司位于砀山县东城工业区,是一家浙商投资的一家果蔬深加工企业,其主要产品主要出口美洲和东南亚等地。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企业产销两旺的势头一直看好,1—6月份,共完成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01.3%,增幅居四大支柱产业首位。近年来,砀山县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改制、项目支持等办法,使果蔬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包括汇源集团、海升集团、湖南熙可、丰原梨业、欣诚食品等国内果蔬深加工10强企业,已有6家落户该县。现在,该县拥有龙头果蔬加工企业13家,水果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占全省水果加工能力的80%以上。截至6月底,全县7家规模以上水果加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04亿元,同比增长79.6%。在10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2家果蔬深加工企业产销两旺的势头持续看好,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
  海升集团投资兴建的砀山工厂,不仅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加工规模,而且生产工艺也是国内外最先进的。每年仅海升果业收购水果向砀山果农支付的收购资金就达3亿元,带动了周边上千名果农就业。目前,全县上下有5.2万人在水果深加工企业从事生产或服务,水果深加工不仅带动了砀山县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
  为了尽快向“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的目标迈进,该县抓住国内果汁出口不断扩大的市场机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酸苹果的栽培面积,大力发展澳洲青苹、红玉等加工品种。同时,扩大加工品种基地,加工企业依托水果协会与果农签订合同,发展订单种植,实现种植加工一体化。据统计,全县已建成水果加工基地66.27万亩,实现水果年总产值19.8亿元,经加工后产值增加到38.2亿元。仅去年,各类水果加工量就达到40万吨,销售收入8.06亿元,经贮藏、加工转化,增值近1倍。
  六大举措推进水果产业富民强县
  砀山县采取六项措施推进水果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由水果种植大县向水果加工大县、水果经济强县、水果产业名县的新跨越。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抓示范点建设。经过精心的筛选,该县现代农业项目由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项目确定2个核心示范区和10个示范基地,面积5000亩,品种为砀山酥梨、黄桃、苹果,涉及农户1572户,辐射带动10万亩果园;通过与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展开“农超对接”活动,14家专业合作社分别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签订长期购销合同,搭建了砀山水果产销平台。
  推广生物防治,抓好新技术应用。该县积极推广“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物理生物防治手段和“果实套袋”等新技术,项目区及辐射区共发放125颗梨小食心虫性引诱剂、200台杀虫灯、4万张诱虫板,推广酥梨套袋2200亩。依托现代化农业项目和海升果业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生产基地建立农残监测点,及时检测水果农残含量,目前已监测梨样品600多个,黄桃样品60多个,农药样品20多个,为打造安全、优质生态果园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服务模式,抓宣传培训。该县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专家教授来砀讲座10余场,对项目技术骨干进行系统培训;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前往山东寿光、河南宁陵学习考察;同时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项目,进村入户开展科技示范推广,面对面操作示范,手把手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并编印《砀山现代农业(果业)生产发展项目果树技术指导手册》10万册,各类资料30万份发到果农手中。
  发挥合作社优势,集中抓好统防统治。为从源头上控制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该县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优势开展统防统治。在全县14个合作社建立喷药服务队,并在鑫源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管道喷药示范点,做到实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全面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在全县布设农业病虫害监测点13个,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对农业病虫发生动态实施全程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及时下发全县156个行政村,统一防治。
  健全信息网络工程,开通农业信息平台。该县开办了病虫电视预报和手机短信预报,实现了病虫害预报可视化、信息公布网络化。利用传真、手机短信及时将病虫防治信息发送到各村技术员手中,并在砀山农业信息网、砀山先锋网上发布,同时制作电视专题片在《砀山农业》栏目播放,投入专项资金给全县各行政村配备100套喷药机械,153台传真机,14台电脑及打印机等设备,建立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入户率。
  积极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该县在项目区和辐射带动区,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果园达1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正在办理中。
  该县通过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带动了水果产业的发展,使示范区果园病虫果率下降20%以上,平均每亩提高15%左右,预计亩均增收800元以上。目前,该项已顺利通过省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大力开拓无公害水果市场
  9月20日,在砀山县水果主产区的良梨、葛集、唐寨等乡村道路两旁,一辆辆满载无公害砀山酥梨的大小车辆正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大中城市,抢在“中秋”、“十一”两节销售。这是该县下大力气开拓无公害水果销售市场,逐步完善无公害水果产业化体系的一个动人场景。
  砀山县近年来把发展果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措施,根据市场需求,注意发展无公害水果和精品园,在75万亩水果面积中,无公害水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创建了无公害水果六大生产基地,年生产水果15亿公斤,已有8个水果品种获得省级无公害产品认证;砀山果园场生产的“翡翠”牌砀山酥梨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这个县着重创新果业经营体制,积极培育无公害水果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以及组建龙头企业,先后成立了李庄皖北水果批发市场、砀山农产品中心惠丰批发市场、砀山水果协会等九大实体。初步形成了以李庄皖北水果批发市场为主体,以砀山农产品中心惠丰批发市场为支撑,以乡村农民购销组织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该县在建立72个乡镇产地批发市场的同时,已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17个,其中乡镇级协会13个,村级协会119个,驻外协会8个,会员人数达26万人,构建了县、镇、村三级协会网络。为砀山水果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综合服务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逐步走上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发展轨道。他们还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活动,发布企业、产品和价格信息。目前,全县设有无公害水果大小收购点1200余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水果经纪人逾6800人。
  为确保上市水果达到无公害标准,该县先后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在各地市场开展农残检测试点工作。同时在一些稍有规模的批发市场、重点加工企业和水果生产基地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仪,使无公害水果质量检测逐步纳入正常化、经常化轨道。

 
查看留言
用户留言


Copyright © 梨网 2007-2019 版权所有
E-mail:liyong7797@gmail.com   广告联系QQ:280528345

2012河北省优秀网站

2011年度石家庄十佳特色农业网站
 
 
 冀ICP备09003608号-2